糧食被大量用來生產能源,其價格就會和原油價格出現相關性,中國應當避免能源和口糧同時出現供給端的沖擊,影響價格穩定。
8月22日消息,生物能源被國務院常務會議提上計劃。會議指出,為發展綠色能源,并消化部分糧食品種過多庫存,會議確定了生物燃料乙醇產業總體布局。堅持控制總量、有限定點、公平準入,適量利用酒精閑置產能,適度布局糧食燃料乙醇生產,加快建設木薯燃料乙醇項目,開展秸稈、鋼鐵工業尾氣等制燃料乙醇產業化示范。
政策出發點為了藍天白云,改善民生,顯然是好的。具體細則尚待發布,但筆者希望在政策執行過程中,必須不折不扣地落實國務院指導意見的要點:嚴格控制部分糧食品中過多庫存;控制總量;有限定點。
歷史上,在石油價格上漲的時候,發展生物能源可能導致惡性通脹,糧食危機,甚至社會治安下降。因此,筆者強烈建議,執行新政必須嚴防資本進入糧食市場逐利,把民以為天的“食”過度工業化、商業化,在糧食和石油之間套利,從而增加人民生活負擔。
生物燃料海外應用現狀
從2003年起,由于原油突破35美元箱體后進入主升浪,生物燃料成為時髦。生物燃料乙醇的產量和原油價格呈現明顯的正相關性。目前生物能源主要有生物乙醇,主要應用于美洲,還有生物柴油,主要應用于歐洲。
生物乙醇是一種通過發酵制成的酒精,主要來自糖或玉米、甘蔗、甜高粱等淀粉作物中產生的碳水化合物;諸如樹木和草等非食物來源的纖維素生物質也正在開發作為乙醇生產的原料。乙醇可以用作純凈形式的車輛燃料(E100),但它通常用作汽油添加劑以增加辛烷值并改善車輛排放。
生物柴油使用酯交換法從油或脂肪中生產,是歐洲最常見的生物燃料。生物柴油可以用作純凈形式的車輛燃料(B100),但它通常用作柴油添加劑,以降低柴油動力車輛中的顆粒物,一氧化碳和碳氫化合物的含量。
2010年,全球生物燃料產量達到1050億升,比2009年增長17%。生物燃料占世界公路運輸燃料的2.7%。 2010年全球乙醇產量達到860億升,美國和巴西產量約占全球90%;歐洲的生物柴油產量占全球53%。
世界上最大的生物柴油生產主體是歐盟,占2010年所有生物柴油產量的53%。國際能源機構(IEA)的目標是,到2050年,生物燃料將滿足世界對運輸燃料需求的四分之一以減少對石油和煤炭的依賴。
糧食豐收,糧價反漲
1974-2005年,全球實際食品價格按通貨膨脹調整下降了75%。2000-2001年,全球食品商品價格達到低點后企穩。
然而,2005年1月-2008年6月,玉米價格幾乎翻了3倍,小麥價格上漲127%,大米價格上漲170%。糧食價格上漲之后,2006年中期油脂價格上漲。2002年1月-2008年6月, IMF國際貿易糧食價格指數上漲130%;2007年1月-2008年6月上漲56%。
最神奇的是,根據世界銀行報告(如圖),在2005-2006年全球產量連續創世界豐收紀錄,同期糧價反而加速上漲。報告還指出,谷物生產的生物燃料與其他產品一起提高了食品價格,相關因素在70%至75%之間,但甘蔗生產的乙醇對近期食品價格上漲沒有顯著貢獻。
學界對于生物燃料對糧食價格的干擾意見不一,難以量化,但大多認為生物燃料是導致糧食價格暴漲的主因之一。
IMF(Lipsky, 2008)認為,生物燃料需求的增長貢獻了70%的玉米價格漲幅,40%的大豆漲幅。Collins (2008) 用數學模型估計生物燃料需求的增長貢獻了60%的玉米價格漲幅。Rosegrant(2008)等認為30%的谷物價格上漲源于生物能源產業加速, 其中玉米39%,小麥22%,大米21%。同期,美國CPI上漲20.4%,隱含了玉米47%,小麥26%,大米25%的漲幅。2008年4月, 時任美國總統的小布什認為,85%的食品價格上漲與天氣、能源需求有關,15%與生物乙醇有關。
被油價掩蓋的全球糧食危機
2007-2008年間,在次貸危機爆發前,全球先預演了一次糧食危機。
由于經濟危機端倪初現,出于美元下跌,對沖通脹風險,中國經濟過熱,股市下跌導致的避險需求,大宗商品ETF擴張,規模和大宗商品價格互相強化等眾多原因,商品反而逆經濟下行趨勢加速上漲,期間更有涉及國際礦業巨頭BHP和Rio Tinto等的巨額并購戰。
筆者統計發現,同期主要食品包括豆油、豆粕、玉米等,和原油價格保持高度正相關。轉基因、鉀肥、農藥等主要農業化工巨頭如CF工業、孟山都、先正達的股價也與此保持了正相關性。此外,主要食品和原油的相關性在2007-2008年期間,遠大于2005-2018年,2009-2018年, 2013-2018年幾個時間段。
由于在此期間,原油波動急劇上升,上述研究也支持了生物能源是導致糧食價格暴漲的主因之一。
2011-2012年期間,由于美國和歐洲支持的阿拉伯之春運動,再次導致石油價格暴漲。疊加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各國央行放水飲鴆止渴,再次刺激大宗商品對沖通脹的避險需求。于是,石油和農產品價格再次齊飛,而與上次不同的是,這次戰爭和地緣政治動蕩也與糧食危機同步上演。
值得一提的是,筆者統計發現,在此期間糧食價格和原油依然保持高度相關。
生物燃料的生產帶動了蓬勃發展的汽車工業,到2010年,巴西生產的汽車中有79%是用生物乙醇和汽油的混合燃料系統制造的。
2010年前,節油車市場份額,尤其生物燃料和新能源車,主要由歐系的生物能源驅動和日系的油電混合驅動占有。日本豐田一度稱霸全球,超越美國通用和德國大眾,而美系車以高耗油著稱。在2007-2008年間,筆者發現大部分時間里,雷諾/福特,豐田/福特的相對價值保持上升態勢,側面印證了生物能源發展需求與原油價格的正相關性。
2018: 卷土重來?
2018年由于去杠桿和貿易戰,國內股票市場低迷,貨幣階段性貶值,商品的對沖滯脹功能被激發。此外,環保因素驅動的供求變化也對商品行情火上澆油。另外房地產市場流動性被鎖定,導致多地房租上漲20%以上,雖然尚未形成全局性的上漲,但也已經引起了廣泛的關注。
在全球大宗商品市場,石油脫離全球經濟基本面上漲,疊加美元上漲,筆者認為,是美國用金融戰輔助貿易戰的一部分,意在向新興市場輸入通脹風險,誘發內部的金融危機。中國目前面臨經濟下行壓力,按道理說總需求增速是在放緩的,但關于消費降級和通貨膨脹情緒卻在民間快速擴散,這是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
在這個國際環境危機四伏的時刻,保持糧價穩定刻不容緩。筆者認為,對待生物能源一定要嚴守新政的原則:嚴格控制部分糧食品中過多庫存;控制總量;有限定點;最好禁止用玉米和大豆來工業化生產生物能源。否則,資本憑借逐利嗜血的特性,注定會把糧食工業化,在糧價和能源價格之間套利。資本把涉及民生的教育、醫療、住房商業化,導致實際通脹大幅上漲,居民消費能力下降。如果糧食價格再被資本裹挾,后果將不堪設想。
金融市場的風險呈非線性分布,局部的邊際效應可以對整個市場形成擠壓。海內外市場這方面的例子不勝枚舉:光大證券“烏龍指”風波幾分鐘內的75億元下單指令,可以調動數萬億元的A股指數上漲4%-5%;ETF在20年不到發展為占有全球6%股票市場,造成市場長期低波動上漲;2017年,港股通南下資金僅占香港主板成交金額的5.8%,港股卻上升了近60%,一改往日風險偏好。
所以,即使糧食只有很小一部分,哪怕5%左右的產量被用于生物能源,也可能造成糧食價格的劇烈波動,尤其在當下石油價格上漲之際。
以交易的視角來看,糧食和房地產一樣,都是流動性較差的品種,極其容易形成逼空行情。比如房地產買賣、租賃市場,炒房客和中介通過操縱局部一小部分市場,即可以形成以點帶面的向上波動。假如投機資本再借生物燃料東風,導致糧食價格劇烈上升,后果將不堪設想。(袁玉瑋作者為某資產管理公司投資總監)